2019 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啟動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項目,旨在進一步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成7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2022年5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與廈門、洛陽兩地合作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雖然合作時間還不到一年,但兩家依托醫院已經對標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標準和東直門醫院學科發展水平,完成了人才梯隊建設、學科規劃布局、管理體系籌建等基礎工作。東直門醫院院長王顯說,只有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做細做實,才能將政策的“實招”落地轉化為老百姓的健康“實惠”。
“量身定制”發展規劃
今年2月初,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聯合組織的調研組,對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廈門醫院(以下簡稱廈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洛陽醫院(以下簡稱洛陽醫院)在內的多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進行“回頭看”式調研。
兩家醫院清晰的建設規劃與扎實的工作基礎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輸出醫院院長,一年來,王顯多次往返于北京、廈門與洛陽三地之間,力求為兩家依托醫院“量身定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規劃及方案。
在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前,廈門市中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廈門醫院)已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第八臨床醫學院,雙方有較好的合作基礎?!皬B門毗鄰臺灣,對于完善國家中醫藥事業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蓖躏@說,這也是選擇該院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立足廈門醫院的實際與發展需求,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過程中, 東直門醫院主要側重科研和教學的輸出?!皬B門醫院在精細化管理和臨床??平ㄔO方面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提升科研和教學水平將是未來合作的主要方向?!蓖躏@說,在科研方面,東直門醫院從基礎科研、課題申報、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為其提供幫扶與支持。同時,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也將多年來積累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經驗傳授給廈門醫院。
作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人口大市,洛陽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積 淀,當地百姓對于中醫藥服務也有廣泛的需求。洛陽醫院迫切需要東直門醫院幫助提升臨床診療水平。在建設規劃中,洛陽醫院將建成擁有3200張床位的醫療中心,覆蓋和輻射更多人口。
推動醫教研及管理同質化
據王顯介紹,為了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做實,東直門醫院立 足中醫特點,提出了包括扁平化管理模式(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三個院區獨立運營、統籌發展)和“互聯網+ 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在內的6種發展模式,使各方工作對接更深入、更高效、更精準。
“雙聘科主任”模式將東直門醫院 部分臨床科室主任同時聘任為國家區 域醫療中心建設依托醫院科主任,利用遠程查房、病例討論等形式,與東直門醫院派駐當地的骨干專家力量共同帶動當地??瓢l展。目前,東直門醫院已向兩地派駐專家超過70位,雙聘科主任近20位。人才“雙循環”模式是在東直門醫院向廈門醫院和洛陽醫院派駐人才團隊的同時,當地醫院也選派一定數量的骨干人才前往東直門醫院進行培訓與學習,為今后兩地醫療水平的同質化發展夯實基礎。
離退休專家下沉幫扶模式與校級聘任專家資源共享模式,是充分利用 東直門醫院的院士、國醫大師、岐黃學者、全國名中醫、首都名中醫等專家資源,對兩地醫院進行業務指導與人才培養。
通過這6種模式,東直門醫院持續把醫院的人才、技術、品牌及管理進行“平移”,加速3個院區全面深度融合,推動醫、教、研及管理水平同質化,打造獨具中醫特色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模式。
頂層設計 抓好落實
王顯認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能夠取得實效,離不開兩個關鍵因 素,一是科學的頂層設計,二是扎實地推動落實。這也是東直門醫院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貫徹始終的原則。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醫 學中心“雙中心”建設單位,東直門醫院該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王顯有著明確的規劃: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保障政策落實,以黨建引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強內涵建設,處理好規模擴張與精細化管理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發揮中醫特色與提升綜合救治能力之間的關系;
三是促進診療結構和人才結構逐步優化;
四是持續深耕中醫科研,整合各方科技創新成果,搭建成果轉化平臺,終服務臨床。
健康報專訪報道
?
王顯簡介
王顯,男,1965年5月出生,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博士后,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陜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葛均波院士團隊)執行負責人,陜西省名中醫,陜西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F任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心脈病證益氣活血重點研究室主任。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等。
擅長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以及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癥的診斷與中西結合治療,尤其擅長使用中醫藥治療心衰、房顫以及支架術后胸痛、焦慮抑郁等。累計完成冠脈支架置入和先心病封堵等心臟介入手術近8000例,帶領團隊完成我國中醫系統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TAVI)。在學術界創新性提出動脈粥樣硬化“絡風內動”學說及心脈病證絡風內動病機理論,首次針對治療心脈病證的“風藥”進行分類,初步建立絡風內動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在絡風內動理論指導下研發中藥單體涂層球囊及中藥單體涂層支架,獲得授權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目前已招收和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共61人。
:健康報